preface 摘要

宋氏祖籍原係江西太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地名水瀾人氏,因當時調北征南(*宋文帝440-450年元嘉之治)徙江南淮安府海州(*今江蘇省淮安縣)地名虎皮口居住。於宋熙甯間(*1069-1082年),宦遊入蜀落業永川八角山梯子岩宋家河埧(*今重慶永川市城南15哩八角山)居住厥後生齒日繁人稠地狹,太祖 諱時清攜子香齡祖來瀘開墾生子紹杞、紹邱、紹睿,杞祖生子建龍、現龍、騎龍。睿祖生子躍龍、攀龍。香齡祖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嘉靖之亂)遷貴州仁懷縣赤水里石磰溪(*今貴州省赤水市龍門里),於順治二年(*1646年)復回此地瀘州崇義鄉宋岩(*今瀘州瀘縣)。中日戰爭結束國共兵燹,十五世祖世業1949年隨軍遷台繭踞新竹縣湖口鄉長安仕祿蕨齒衍(*後裔16世久彰摘錄)

Saturday, April 30, 2016

補錄.孔子傳


【孔子祖先】

孔子还乡祠史籍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西周初年,微子启封于。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死后,子宋公稽立。宋公稽死后,子丁公申立。丁公申死后,子(min)公共立。泯公共死后,弟炀公熙立。泯公共次子鲋祀炀公,欲立太子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鲋祀自立为厉公弗父何则为宋国上卿,受采邑于(即现在的商丘市夏邑县)。 弗父何定居后,生宋父周宋父周世子胜世子胜正考父正考父孔父嘉孔父嘉宋国大司马它殇公十年(公元710年)被太宰华督所杀。又三十年,宋国又爆发了一次内乱。孔父嘉之曾孙孔防叔避乱奔防叔伯夏伯夏叔梁纥叔梁纥孔子因为夏邑孔子的祖籍,孔子的先祖弗父何及以下六代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皋易均葬于此。 1994年始,国际性的孔子祖籍文化学术研讨会已在夏邑召开三次,并成立了孔子祖籍文化学会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有孔子的祖坟。孔子常回来祭祖省墓。后人为纪念孔子还乡,在此大兴土木,建起了还乡祠。 据考,还乡祠始建于初,多次被毁。其形制仿文庙,坐北向南。曾有一壁、四门、一坛、两庑、两殿、一厅和碑林。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铺孔彦辅曲阜来此定居,对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四代祠崇圣祠)。 还乡祠由于年久失修,逐渐毁坏。现政府正按旧制逐步修复。

【孔姓始源】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又有三种说法:
  第一、 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族的姓""以他字中的""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 据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姓。微子启死后,其弟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字孔父,史称孔父嘉
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第三、 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姓的孔氏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姓的孔氏
  第四、 以人名为姓。是郑穆公的后代。郑穆公,其后人有孔张,他的支庶子孙亦为孔氏,此为出自姓的孔氏别支。见《左传》。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商纣王的哥哥、三仁(即微子箕子比干)之一微子启,即其远祖。西周初年,微子受封于,都于商丘。五传至于弗父何,礼让其国于其弟宋厉公,自为宋国大夫(《孔子家语》),弗父何孔子十世祖。从此,厉公一系世掌宋国君权,维系着并不出色的世袭统治;弗父何一系则成为宋国辅政公族,保持着宋国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再三传为正考父正考父知书识礼,以谦谦君子知名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周太史氏。他受君委命,一命而俯,再命而楼背,三命而筹折,鞠躬如也。他连走路也靠墙循边,不争于人。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时,情况则大为恶化。来较公大司马,穷兵领武,十年而十一战,民怨沸腾。可巧政敌太宰看上他年轻美貌的妻子,与之相遇于途,目逆而送之,曰:美丽艳(《左传桓公二年)。太宰督假公济私,利用国人的不满情绪,捍然发动政变,杀孔父嘉鼓公出面干涉,被就。太宰督纳其妻而逐其子,孔子祖先结束世为大夫的贵族生涯,一落千丈,沦为平民。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难于,卜居于曲阜东昌平乡贩邑。子孙袭姓孔氏,遂为人。心有余悸的孔氏子孙,隐姓埋名,一连四世皆不显,一直到孔子父亲叔梁纥,才稍有事迹见载于史册。
  叔梁纥是个武士。叔梁乃字,是其名,称叔梁纥是尊称。长于吸邑,又称瞰叔纥叔梁纥腰圆体壮,雷力过人。尝为大夫孟献子武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时,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狠然争入,军人方半,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歼灭的危险。叔梁纥见势不妙,双手托住千斤城门,呼令诸侯军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七年后,叔梁纥大夫臧孙纪同守防邑,被军团团围困,众寡悬殊,动弹不得。一天夜里,叔梁纥侦察好敌情,挑选精壮三百,披坚执锐,乘间突围。将臧孙给送出重围,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重返防邑坚守。一往一来,如入无人之境(《左传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谋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诸侯。后升为吸邑大夫孔氏子孙终于向久违了的贵族集团迈进了一大步。
  叔梁纥先娶施氏,连生9子,都是千金;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破其脚。叔梁纥为使先人香火有后,以便重振家业。于是,在60余岁的翩翩老矣之年,还向颜氏求婚。颜氏曲阜大族,家有三女,大女二女都不愿意嫁给这位尽管是英雄的老人,但三女在却慨然允婚,并很快有了身孕。十月大期,产下一男,便是孔子孔子生时头顶内凹(圩顶),有似阿丘,故名孔丘;生前父母曾祷于尼山,因字仲尼。关于孔子出生,还有一个公案。《史记》说:在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史记三家注,说是年长,在少,不合壮室初等之礼,非礼曰野,故曰野合

【孔子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5519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公子季札观乐于,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南宫敬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齐景公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不得志,遂又返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君想用武力劫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侵占的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齐人闻而惧,恐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季桓子季桓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过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因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卫国内乱,孔子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是年孔子六十岁。
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不久楚昭王死。出公欲用孔子孔子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率军在战胜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后,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泗水之上。
【孔氏名人】

春秋
孔子,名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他晚年致力于教育,据传有弟子三千人。他曾删修《春秋》,整理《》、《》等。在哲学上、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以""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以后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战国、秦朝
孔伋孔穿孔谦孔鲋
西汉
经学家孔安国丞相孔光
东汉
泰山都尉孔庙,其子孔融末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
南朝齐
文学家孔稚圭
经学家孔颖达州招讨使孔巢父僖宗昭宗两朝宰相孔纬
宋朝
文学家中散大夫孔传、说唱艺人孔三传,曾经首创诸宫调
明朝
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孔贞运
定南王孔有德,戏曲作家孔尚任,经学家、音乐学家,数学家孔广森
【嫡系名人】


孔伋孔穿孔谦孔鲋孔霸孔仁玉孔宜孔宗愿孔端友 孔摠孔元措孔思晦孔克坚孔闻韶孔衍植孔毓圻孔传铎孔庆镕孔令贻孔德成
【庶系名人】


孔藂孔臧孔安国孔光孔宙孔僖孔融孔坦孔琳之孔奂孔子祛孔颖达孔绍安孔巢父孔戣孔述睿孔温裕 孔道辅孔宗翰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孔传孔元龙孔鼒 孔思迪孔思逮孔承倜孔闻诗孔贞运孔贞瑄孔尚任孔传堂孔继汾孔继涑孔继涵孔继檊孔广森孔广林孔广栻孔昭虔孔昭薰孔昭曾孔宪彝孔宪谷孔庆鍸孔庆銈 孔庆桂

后裔迁徙

秦汉时期,孔子后裔有少数人迁往他乡。东汉末年,二十二代孔衍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后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唐代迁居外地者渐多,三十五代孔贤徙居河南宁陵,后代繁衍,形成宁陵派;孔立言定居河北献县,其后代形成献县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乱于河南鲁山,其后裔形成鲁山派。三十八代孔惟时,三十九代孔温宪,四十代孔绚孔绩,四十一代孔昌弼,四十二代(禾丹)孔桧等,或因居官,或因避乱,先后外迁定居,其后裔日渐增多,分别形成浏阳郏县桂东丹阳临江岭南庐江平阳等支派。
四十三代孔仁玉之后,其后裔又大量外徙。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扬州陪郊祀,因兵陷兖州而未归,与嗣子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其后五代相继承袭南宗衍圣公爵,子孙繁衍,形成孔氏南宗。此后,还有40多支外迁,其中徙往山东各地的有清平孔庄成武孔楼平阳孔集肥城孔庄等支和牟平派,徙往江苏的有吴县武进镇江等支,徙往河南的有泰康考城浚县等支,徙往安徽的有舒城合肥桐城等支,徙往河北的有枣强恩县冀县等支,还有江西新建四川阆中浙江温岭福建闽县广西灌阳等支。民国年间修谱时,又找到原失续的77支。各支派在外地聚族而居,小支数十人至数百人,大支(派)数千人至数万人。江南高淳县漆桥孔氏,传十几代后,至嘉庆十年(1805年)已是万有余丁道光九年(1829年)流寓安徽潜山县的族人,由于人丁繁衍,已散居潜山太湖怀宁望江四县。末,自六十户至今约六百年,瓜瓞绵延。遍于地;再合时落居各省县族人,中国内无处不有。民国年间,孔子后裔不仅散布山东各地,还散居在浙江江西四川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河北江苏安徽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黑龙江青海陕西辽宁云南贵州等20余省区。至20世纪80年代已遍布全国各地。
孔氏族人向海外迁徙,最早始于元代。当时,蒙古最高统治者为控制高丽,采取联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以鲁卫王之女、承懿公主宝塔失里下嫁给入为质的高丽忠肃王之子王颛。翌年,王颛归国即位,承懿公主带侍从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昭等同行。至高丽后,孔昭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封桧原君昌原伯,死后葬于昌原。其子孔帑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长孙孔俯官至判尹,次孙孔德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其后裔多以昌原为籍贯,子孙繁衍,名人代出,成为朝鲜南部的望族。李朝崇奉儒学,对孔氏后裔屡予优渥。正宗十六年(1792年),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后,命朝鲜孔氏曲阜为籍贯,以示不忘祖先,并仿中国衍圣公之例给以世爵。韩国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续80多代,1987年人口普查统计,韩国孔姓17207户,72382人。清代末期,我国南方孔氏族人中多有移居东南亚者。民国期间,在各地族人中有的又陆续移往日本美欧等地。至20世纪80年代,孔子后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定数量。
西元
二○○四年歲次甲申閏二月初八日(西元三月二十八日) 後裔宋久彰考正編修補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